人们对互联网行业的期待,不只是一个时代红利的分食者。
作 者丨张静波
华商韬略·华商名人堂 ID:hstl8888
图片:网络、图虫创意
杀死一个行业的,从来不是反垄断,而是滚滚向前的技术浪潮。
2016年,马云在双11前夕,接受央视专访时,曾断言:“实体经济不拥抱互联网,只有死路一条。”
那个时候的马老师,意气风发,每年翻倍增长的业绩,是他的底气。
不只阿里,五年前的中国,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欢呼:要用互联网思维,颠覆所有的传统产业!
但,仅仅过了四年,风向大变!
大数据杀熟、个人隐私被侵犯、困在算法里的骑手、平台反垄断……
互联网又仿佛一夜间成了众矢之的。
二十几年前,当马化腾在深圳朋友的一间舞蹈室、马云在杭州自己的家中,分别创办腾讯和阿里时,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:
“怎样活下去?”
当时看上去有些窘迫的他们,应该没想到,二十年后,自己的公司会变得如此之大。
一个行业从诞生到成长,再到成熟,通常需要六七十年,像汽车这种行业,更是历经百年沧桑。
然而,互联网行业,只用20年,就走完了其他行业六七十年的路。
从活下去到万亿巨头,再到争议和分歧……一切都来得太快,以致很多公司还没准备好,怎样面对一个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和自己。
通常情况下,一个公司在变大变强之后,有两种方式继续变大变强:
一种是横向发展,像通用电气那样,通过多元化,进入不同领域,扩展自己的版图。
另一种是纵向发展,像苹果公司那样,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和领域,不断向下扎根,向上捅破天。
前一条路,砸钱办事,相对简单,但容易虚胖。
后一条路,不但要砸钱,还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来攻克技术难关。路比较难走,但基础扎实了,后劲也更足。
进入成熟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,更像选择了一条更容易走的路。
在资本裹挟下,不少互联网公司,先烧钱做规模、做用户,再利用手中握有的流量和大数据,试图把所有的传统产业,都再做一遍。
战火从一线城市,下沉到四五线城市,用户也从青壮年,向老人和小孩蔓延。
但市场和用户,总有个天花板。
当互联网公司挖光了所有的市场、用户和流量,不得不到社区跟小商贩抢菜时,它们便不可避免地同传统行业开始争食夺利。
这种野蛮式增长,逐渐背离了互联网公司创业时的初心,赋能甚至变成了挤压!
用技术赋能传统行业,让社会改天换地。
这是二十年前,互联网行业刚崛起时,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初心。马老师的一句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,代表了那个时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激情。
而他们,也确实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。
二十年间,依托高铁、移动通信网络等国家大规模基建,互联网公司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思维,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一个又一个行业……
整个社会,都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努力,变得更加高效、便捷。
二十年前,我们出门需要带钱包、大量现金和各种证件。如今,一部手机走天下,坐在家中就能享受各种美食和资讯。
中国也因此,从早期硅谷创新的追随者,变成互联网应用的全球引领者。
推动了时代进程的互联网公司,最终也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,阿里、腾讯、京东、滴滴、美团……分别成为各自领域的巨无霸。
但人们对互联网巨头的期待,不是一个势力触及各行各业的商业帝国。
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,能力越大承担越多,为科技强国再立新功。
上世纪50年代,AT&T在全球通信技术浪潮中,逐渐成长为行业巨无霸,并垄断了美国的电话业务。
AT&T之所以能发展壮大,很大程度上,得益于贝尔实验室。
这个蜚声世界的实验室,拥有晶体管、激光、数字交换机、蜂窝电话、通信卫星、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日后改变了世界的技术和专利。
正是意识到这些技术的重要性,美国政府下令,迫使AT&T开放晶体管专利,免费授权给美国公司使用。
这些技术,随后催生了仙童半导体、摩托罗拉、德州仪器、英特尔等大公司,并直接促成了硅谷的诞生和崛起。
没有这次技术外溢,人类的信息时代,或许要晚到十几年。
AT&T失去了专利,却成就了一个时代。对于一家公司来讲,这样的成就,远比统治一个行业更值得炫耀。
让AT&T成就一个时代的,不是它的市场、规模和领地,而是它的技术。
一个行业或企业,只有融入时代的大浪中,才能扬帆远航。
过去二十年,中国互联网公司利用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,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消费互联网时代。
如今,它们又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,挺进产业互联网,用自己的技术赋能千行百业。
这些技术的外溢、赋能,就如同半个多世纪前,AT&T开放晶体管专利一样,催生了新的业态,并提升了全社会的效率。
但繁荣的表象,难掩一个尴尬的现实:
中国的互联网创新,虽然枝繁叶茂,但大部分都是应用创新,底层的根技术,几乎全是别人的。
这其中,既包括操作系统、深度学习框架等软件技术,也包括芯片等硬件技术。
这些技术是别人经年累月,通过数十年艰苦不懈的投入,换来的。
当我们还热衷于扫码支付、共享单车、社区抢菜时,谷歌已经用AlphaGo战胜人类世界冠军,特斯拉已经在计划殖民火星,Facebook已经在畅想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元宇宙。
过去,这些底层技术支撑起了国内繁荣的互联网应用创新。
甚至,许多互联网巨头的云计算中心里,日夜奔腾的CPU和GPU加速器,也大多是外国造。
但近年来,随着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打压,这个根基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靠。
对于中国互联网,乃至整个高科技行业来讲,新的竞争态势意味着,过去跑马圈地、躺着赚钱的舒服日子,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要想突破重围,就必须放弃幻想,走更艰难的路——自主创新,掌握根技术。
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必然产物,也是产业升级的机会,它也因此成为整个国家的顶层战略。
今年以来,苹果、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等美国高科技公司,股价继续飙升,中国互联网巨头则市值大幅缩水,阿里、腾讯甚至双双跌出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。
唯一还留在榜单上的中国公司,是台积电。
很多人更愿意将这归咎为政策因素,但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,是人们担心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未来不够硬。
创新从应用层转入基础层,科技攻关既要继续攻克数字化的“软”,也要攻克重大基础科技的“硬”,这也已经是国家的战略。
就在几天前,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要加强基础研究,加快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国资委为此专门列出了需要加强攻关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。
面对新的时代浪潮,互联网行业要做的,就是融入这个大时代,助力国家科技攻坚战!
这既是时代的呼唤,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。
只有掌握了更底层的技术,中国互联网行业才能更好地赋能社会,也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。
事实上,中国互联网巨头已经在加大力度,朝此方向努力。
阿里十年磨一剑,自研飞天云平台+数字原生操作系统,在技术上实现去IOE化,并跃居全球第三大云厂商。
腾讯则在2018年宣布全面投入产业互联网,如今已组建三大AI实验室,以更强的科技创新,扎根消费互联网,拥抱产业互联网。
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,为各类科技创新和应用,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这片肥沃土地成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公司,必将拨开云雾,继续成为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力量。
历史一再证明,造就科技企业兴衰的,从来不是反垄断,而是滚滚向前的技术浪潮!
相信加速向科技攻关挺进的中国互联网公司,经过阵痛之后会更硬核科技,并以崭新的姿态重返世界科技巨头的前列。
转自-36氪